前面
最近又翻了翻之前编译课上写的代码,大致看了一下语法分析部分跟语义分析部分。
Java写的,最后生成的代码并非汇编,也不是JVM的ByteCode,而是C代码,生成的程序自然使用GCC编译链接而成,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链接器——当然,即便如此也应当有一个自定义的链接部分,但由于只要求用单个文件就能表示整个程序代码,于是就没有了。至于中间代码用C来表示的问题,事实上只要能用三地址类型表示出来,中间代码的具体形式是没什么影响的(龙书里面出现的中间代码一样是类似C的代码)。生成的代码额外加了一个GC的过程,这个会在后面说。
几个概念:Top-Down的递归下降子程序语法解析、完美打印(Pretty Print)以及符号表、类型。语法解析以及完美打印涉及到的抽象语法树前面已经讨论过了(抽象语法树的论述过于简短,但这个东西走一遍就能够理解了),这里主要说明一下剩下的也是语义分析需要的两个重要的部分:符号表、类型。
正文
类型
先从经常接触的类型
开始。
类型
可以看作内存中某一块数据的表现形式,用来通知程序:“对于内存中的这一块数据,你应当这么认为……然后你可以……去使用它”。
在绝大部分高级语言中,对于类型的检查都是很严格的,如果只是使用过Java/C#等强调OO的语言,则可能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。但有过C代码经验的人却不能忽视一个事实:在C中,内存数据可以以几乎任何类型解释,即便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块数据,它们的类型同样可以相互转换——而在强调OO的语言中,类型之间是不能随意转换的,除非两种类型有继承关系。
这之间的区别在于:对于C而言,类型更强调数据的size
;对于强调OO的语言,类型除了表示数据的size
,更是为了告诉并规范程序员数据应当如何进行使用——所谓更安全
即是因此而来。
类型检查
这里只说一下我自己写相关代码时采用的方案。
对于基本类型,例如int/float/string/user-defined。可以赋予一个唯一标识符。如果有可以转换的情况,例如 int->string,那么就将赋值操作的右部分表达式的最终结果使用一个int->string的过程表示出来;至于int/float/bool之间的相互转换,直接生成对应的C代码。例如下面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// 源代码
class Main
{
int main(int argc,string[] argv)
{
int f2i = 18.9;
string f2i2s = f2i;
return 0;
}
}
// 对应生成的C代码
int main(int argc, char** argv)
{
int f2i = 18.9f;
// 示例。用一个过程来表示int->string
char f2i2s[256];
int f2i2sn = sprintf(f2i2s,"%d",f2i);
f2i2s[f2i2sn] = '\0';
//
return 0;
}
由于采用了一些OO特性,支持了单继承,因此用户定义的类型可能会具有基类形。故而,用户定义类型表示如下:1
2
3
4
5
6
7
8
9
10
11struct Type
{
std::string m_uid; // 使用字符串作为类型的标识
};
struct UserDefinedType : public Type
{
UserDefine* m_base; // 基类类型
std::vector<Type*> m_dataMembers; // 数据成员类型
std::vector<Type*> m_derived; // 继承自此类型的类型
};
那么,根据m_base与m_derived就可以得到一个静态的继承关系树(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MFC里面的RUNTIME_CLASS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,是用static对象实现的)。
如果不去显式说明继承关系,又该如何?
首先,回顾一下C++中的构造函数,其中有一种方式被称为初始化列表的构造方式。在大多数的C++书籍中,都会明确告诉读者:数据成员在初始化列表中的顺序与其真正的初始化顺序无关,只与它们在类中的定义顺序有关。也就是说,对于一个类,它的类型不仅仅与它包含哪些成员相关,还与它的成员的定义顺序有关。
实际上,下面的两个类是不同的类型,虽然它们包含相同的成员,在内存中占有的大小也相同:1
2
3
4
5
6
7
8
9
10
11struct SA
{
int a;
char b;
};
struct SB
{
char b;
int a;
};
这样定义不是没有道理的:无论是按照何种对齐方式,它们在内存中的第一个字节的意义始终是无法相同的。
那么继承的情况又如何呢?1
2
3
4
5
6
7
8
9struct Base
{
int base;
};
struct Derived : public Base
{
int derived;
};
很显然,我们知道Derived实际上是这样的:1
2
3
4
5struct Derived
{
int base;
int derived;
};
于是,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动态的判定Base与Derived的继承关系,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判定:首先是宽度(也就是成员数目),宽度小的类有可能是宽度大的类的父类;其次是深度:宽度小的类包含的成员,必须按顺序从头到尾依次出现在宽度比较大的类中的同样位置,并且类型要相同。很显然的,类型相同包含了是否包含相同的成员数目、包含的成员类型以及定义顺序是否相同——这是一个递归过程。
不难发现,上面的判断方法仅对单继承有好的支持,而对于多继承则力有不逮,不如通过语法强制显式声明来的好。
符号表
符号表在整个编译链接生成代码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,居于核心位置,反映了标识符的语义特性:例如上面提到的类型信息、标识符的作用域和隶属关系等(隶属关系是我自己加的说法,单指类和它的成员之间的关系。成员的标识符隶属于类的标识符)。
符号表的作用域使用是个Block
来定义,Block
可认为是由大括号{}
包括的一条或者多条语句构成的。很显然,作用域是可以嵌套的。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struct Symbol
{
Block* m_block; // 所属域
Type* m_type; // 符号的类型,例如TYPE_INT, TYPE_FLOAT, TYPE_STRING, TYPE_USER等
Symbol* m_parent; // 所隶属的符号,也就是隶属的类的类名
std::vector<Symbol*> m_members; // 类的成员们
Token* m_token; // 相关的token,在出错的时候可以定义到对应的文本位置,另外token包含的lexeme同样也是该Symbol的名称
};
struct Block
{
Block* m_parent; // 父作用域
std::vector<Symbol> m_symbols; // 包含的符号们
std::vector<Statement*> m_stms; // 块中包含的语句
};
注意到Block中包含了表示语句的成员,这是因为语法与语义并非同一个概念。例如string s = s1 + b1;
中,如果b1是一个用户定义的类型,那么很显然是不合适的;但是语法层面,两个标识符之间的相加是没有问题的。
那么对于一个符号是否在作用域中重复出现,以及是否未定义,就可以通过Block的链表来上溯查找。
对于每一个程序,需要额外分配一个全局域以便分析能够正确进行。
整个分析过程的运行类似于单线程下的函数调用,使用一个栈就可以进行模拟了——进入一个作用域,将其压栈,然后进行分析,出作用域的时候弹出即可。
至于单条语句,像上面提到的string s = s1 + b1;
,就需要进行逐条语句的检查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类型检查开始发挥作用。
结束
写得很是惶恐,感觉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,而且稍微涉及到一些理论啊名词啊之类的东西还不知道用没有搞错……终究是没有整个搞透彻,况且又忘掉了很多东西。
如果有可能,我打算慢慢把代码配上来,代码尽量过程化一些,能够凸显思路,就像Lexer里面那样。不过……代码质量不会好就是了。
嗯……如果问到一些理论问题的话,应该会死得很难看吧……